揚州“80后”成省養(yǎng)鵝狀元
1981年出生的許坤,創(chuàng)造了年出欄量17萬多只,產(chǎn)值超過3000萬元的養(yǎng)鵝奇跡。昨天,記者前往公道,對這位80后“養(yǎng)鵝狀元”進行了采訪。
少年浪子,中專都沒上完
“我連中專都沒上完。” 許坤說,自己的學業(yè)很失敗。
父親許寶林在當?shù)貜氖蛮Z苗孵化生意多年,自小家庭優(yōu)越的許坤,初中時,沒把學習當回事,最終沒能考上高中。
在父親的安排下,他進入泰州一所畜牧學校學習獸醫(yī)。“準備回來在鎮(zhèn)上獸醫(yī)站混混得了。”然而,許坤再次令父親失望,中專二年級時,他感覺“學校里實在沒勁”,便肄業(yè)回家了。
回到家里,許坤只得幫父親送送貨。這讓父親失望透了。
為父解憂,幾月賺了15萬
一場變故讓許坤醒悟。
2003年,“非典”肆虐,許寶林遭遇了從商30多年來的最大一次挫折——鵝苗外地收購價降到每只4元,本地更是低到每只2元,而一只鵝苗至少要賣到5元才能保本。
為了回籠資金,許寶林只好以虧本價銷售,并開始考慮將鵝苗全部扔掉。看著一籌莫展的父親,許坤若有所思。
許坤對父親說,“爹,不行的話,咱自己養(yǎng)鵝得了,鵝養(yǎng)大了,估計這疫情也過去了,成鵝也能賣錢。”
父親充滿疑慮,“誰來養(yǎng)?我雖然做鵝苗30來年了,可養(yǎng)成鵝卻是從來沒有過。就你?”許坤咬咬嘴唇,“讓我試試唄,反正鵝苗越賣越虧。”最終,許寶林給了兒子5000只鵝苗。
許坤把學校里那些課本找了出來,又在村里找了兩個養(yǎng)鵝老手,在湖濱找了30畝地,搭起了簡易鵝棚。連電源都沒有,只能靠馬燈照明,許坤和工人吃住在鵝棚內,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。由于條件簡陋,70多天下來,5000只鵝苗死了2000多只,鵝苗成活率只有60%,而成活率達不到80%,本錢是拿不回來的。這第一批鵝,許坤虧了1萬多元。
父親及時鼓勵他,“能吃苦就是好事,第一次能這樣,不錯了。”
許坤便開始養(yǎng)第二批,還是5000來只。這次,他有了第一次的教訓,非常注意鵝苗生長溫度。
賣第二批鵝的時候,鵝價果然起來了。成鵝能賣到每公斤10.4元了。許坤抓住時機,又養(yǎng)了第三、四批,幾個月下來,許坤賺了15萬。
巧用冷庫,闖關禽流感
賣完第四批鵝,許坤決定給鵝舍換個大地方。最終租下了1300畝地。2003年10月,鵝舍遷址。許坤隨即進了6000只鵝苗,當時的市場價格已達到每公斤14元多。
不久,禽流感來了。鵝苗再次回落到每只4元,許寶林又虧損了60多萬元。為了減少父親的損失,許坤硬著頭皮又養(yǎng)了兩批鵝。但鵝長成了,該賣給誰呢?“每公斤8元的價格賣了肯定虧,不賣,成本不得了。”
許坤再次陷入苦悶。他到市場買石灰膏時,跟老板砍起了價。老板很不耐煩地說,“隨你買不買,反正東西我放著也壞不了。”
這句平常話,卻點醒了許坤。“他那是石灰膏,我這鵝,不像豬,過了75天,光吃飼料不長重啊。”他想到了冷庫。他迅速找到一家屠宰場,將成鵝全部殺了,租放在冷庫內。
2004年6月,鵝價漲到了每公斤17元多。而由于此前養(yǎng)鵝戶大幅減少,揚州一時無鵝可賣。許坤迅速將冷庫內的鵝全部賣出,凈賺4萬多元。
搞合作社,解決市場難題
在養(yǎng)鵝的過程中,許坤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問題:受單純的利益驅動,養(yǎng)鵝戶們面對好的市場,往往一擁而上,而由于上市量巨大,鵝價便大大降低;市場不好時,大伙又一起放棄養(yǎng)鵝,造成風險過后,市場上有價沒鵝。
2007年,許坤成立了養(yǎng)鵝合作社。在他的指點下,幾十個養(yǎng)鵝戶錯開批次,保證上市量穩(wěn)定,大家都有錢賺。另一方面,一些資金不足的養(yǎng)鵝戶,許坤則讓他們先從自己這里拿鵝苗、飼料,等成鵝賣出后再還錢。
目前,揚州本地鵝日需求量在10萬只左右,而許坤建立的合作社,每天可以供應3000只,鵝價也穩(wěn)定在14元每公斤。“全國我不敢說,就江蘇來說,論養(yǎng)鵝的規(guī)模與產(chǎn)值,他絕對排得上第一位。”江蘇省畜牧協(xié)會一位領導這樣評價許坤。(錄入:楊振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