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殖毛皮動物 怎樣才能賺錢?
一、飼養(yǎng)適銷對路品種
飼養(yǎng)動物的種類和品種適銷對路,品質優(yōu)良,如大型芬蘭狐和美國黑水貂、丹麥貂等就可大幅提高經濟效益。反之飼養(yǎng)質量低劣的大路品種,如國產藍狐和長毛貂,則必然降低經濟效益。以狐為例:銀狐群均育成3.5只,銷售單價700元,扣除成本250元,每只盈利450元。芬蘭狐群均育成5只,銷售單價550元,扣除成本300元,每只盈利250元。國產藍狐群均5只,銷售單價300元,扣除成本200元,每只盈利100元。只相當于銀狐和芬蘭狐的l/5。但品種的適銷對路是有時限的,即在一定時期內是這一種類,超過這一時段,又會變成另一種類。因此,飼養(yǎng)場家必須了解市場的信息和動態(tài),根據市場需求,來調整養(yǎng)殖動物的品種結構。凡是這樣做的場家,都已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。但仍有些場家,只按自己多年的習慣,一直飼養(yǎng)某一品種,不在產業(yè)結構調整上投資,因此,一直效益低下。這些場家要提高經濟效益,必須調整所飼養(yǎng)的品種結構,必須更新?lián)Q代。
二、合理投入飼料成本
成本是獲取效益的前提,沒有成本自然沒有效益,但成本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經濟效益。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,才能獲取最高的經濟效益。所謂合理的成本,主要是指在營養(yǎng)上能滿足動物需要而不浪費,在管理上投入較低的費用。在毛皮動物養(yǎng)殖的成本中,飼養(yǎng)成本所占比重最大,由于國情不同特別是飼養(yǎng)條件的差異,我國所執(zhí)行的飼養(yǎng)標準,普遍低于發(fā)達國家的飼養(yǎng)標準。管理水平高的場家,尚能達到正常的生產能力和良好的經濟效益。但有不少場家,不是投入合理的飼料成本,通過提高產量和質量去獲取最好的經濟效益,而是單純在苛扣飼料營養(yǎng)以圖降低飼料成本上下功夫。因受近幾年來飼料價格連續(xù)上漲的影響,為圖降低飼料成本,盲目的以質量極次的動物性飼料或以糧食為主,去飼養(yǎng)本屬肉食性的毛皮動物,結果單產降低,毛皮質量低劣,最終不但沒有降低飼養(yǎng)成本,反而大大減少了經濟收入,甚至生產失敗,造成虧損,在一些場所引進的優(yōu)良品種貂、狐,由于質量上不去,毛皮質量下降,甚至出現明顯的退化現象,主要原因就是飼料成本投入不足,營養(yǎng)不能滿足動物需要所致。因此說,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處理成本與效益的關系,不能保證動物的營養(yǎng)需要,就永遠也走不出低產量、低質量、低效益的怪圈。這里提供2003年兩個貂場的資料,以作對比分析;甲場每只貂飼養(yǎng)成本130元,群均育成5只,賣皮均價190元,每窩貂扣除成本盈利300元。乙場每只貂飼養(yǎng)成本110元,群均育成3.5只,賣皮均價170元,每窩貂扣除成本盈利210元。乙場比甲場雖然成本底15.4%,但利潤低了30%。
三、降低工資成本
我國毛皮動物飼養(yǎng)定額,多年來一直處于很低的水平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困外每人飼養(yǎng)種母貂已達1000只,我國目前絕大部分場家每人只養(yǎng)到70—80只,我們的勞動生產率不及國外的1/10。這樣無疑就加大了工資成本。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就在于實行機械化或半機械化,如采用自動飲水和飼料車喂養(yǎng),代替現在的純手工操作。改進飼養(yǎng)方法,如提高飼料濃度,排除喂稀食的弊端,在非繁殖期由日喂2次改為日喂1次。改進繁殖技術,如由3次配種改為2次配種。這樣在目前情況下,完全可以把飼養(yǎng)定額提高到每人養(yǎng)種母貂150只或更多,大群飼養(yǎng)達到每人600只以上。從而達到減少人員,降低工資成本的目的。一名飼養(yǎng)員養(yǎng)種母80只,年工資5000元,每只攤工資成本62.5元,而養(yǎng)150只,年工資8000元,每只攤53.3元。這樣,一個飼養(yǎng)3000只種母貂的場家,每年可節(jié)省工資成本10萬元以上。同時還能節(jié)省行政事業(yè)費用的支出。
四、減少損失浪費
飼養(yǎng)場的損失浪費可以說是司空見慣。主要損失還是在飼養(yǎng)上,從采購運輸到儲存、加工及飼喂,普遍存在跑、冒、滴、漏現象。如飼料房的水沖、鼠盜、飼養(yǎng)員飼喂的剩料、棄料等等。但這并沒有引起場家的足夠重視和嚴格管理。大家可以計算一下,1只貂每天損失0.05斤飼料似乎微不足道,但一個有2000只種貂的飼養(yǎng)場,一年就能損失10萬元以上。
五、確保毛皮質量
多年以來,相同品種的貂皮、狐皮,國產皮價格總要比進口皮低50—100%。從現象上看,是國產皮質量差、尺碼小。深層的原因則是飼料營養(yǎng)水平低和生產加工不當所致。在飼養(yǎng)方面,由于在育成期和換毛期,動物性飼料比重太低,糧菜飼料比重過高,蛋白質和脂肪不足,特別是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、脂肪酸和某些維生素,如賴氨酸、蛋氨酸、VA等,這樣就嚴重阻礙了動物的體型發(fā)育和毛絨生長,因而造成皮張尺碼小、毛皮質量低劣,由此出現的自咬傷、嗜毛傷、毛峰勾曲、底絨空疏、毛絨枯干凌亂、光澤度差、毛絨白化乃至活體脫毛等殘次皮比例增大,最終明顯降低了經濟收入。據了解,正規(guī)飼養(yǎng)場家,殘次皮一般占5%左右,飼養(yǎng)差的場家,殘次皮達到20%左右。以公母貂皮均價190元,次皮50元計算,次皮占5%的場家,實際平均售價為183元,而次皮占20%的場家,實際平均售價只有162元,每張皮比前者少賣21元。一個生產5000張皮的場家就損失10萬多元。
在生皮加工方面,多年以來,皮貨中間商上門收購皮張,銷售暢快時竟收鮮皮甚至帶尸收購,不需飼養(yǎng)場家加工,因此近年來上馬的很多新場,不上取皮加工設備,專等皮貨商收購鮮皮,或找別人代為加工,即使自己加工也是草草了事,不求精細,以致造成刮油不凈、火烤日曬、受燜脫毛等傷殘皮。這樣做為圖省事方便,但在銷售價上卻造成了很大損失。水貂、狐在正常飼養(yǎng)條件下。在山東河北一帶應當于11月中下旬取皮。然而有些場則因取皮加工設備不足,競延至到12月底取皮,甚至還有翌年1月取皮的。以今年的飼料價格估算,水貂每天需飼料費為0.7—0.8元,狐則多耗35—40元。一個產5000張皮的廠家晚取皮一個月,就要多耗飼料費十幾萬元。
綜合上述,為確保毛皮質量優(yōu)良,除加強品種改良以外,在飼養(yǎng)上必須滿足動物的營養(yǎng)需要,在取皮加工上,必須自己按時取皮,正規(guī)加工。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。
六、培植智力資源
毛皮動物養(yǎng)殖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事業(yè)。要搞這項生產,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,固然離不開良好的種獸基礎和一定的飼料條件,但更要依靠科學而嚴格的管理。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,管理要靠人去實現的,智力資源是無形的資產。從廣義上講,種獸基礎和飼料條件,都在管理范疇之內。
縱觀當前飼養(yǎng)隊伍(從業(yè)主到雇工)的素質,大體可分三類:一是部分精通本行業(yè)務,懂管理又會管理。這樣有把握管好企業(yè),搞好生產。二是大部分是“半瓶醋”的水準,有些懂,有些不懂。這樣的對生產和經營的道理是,只見樹木不見森林,抓了“芝麻”丟了“西瓜”,搞好生產不知什么經驗,出了問題不知原因所在。因此生產是時好時壞。三是相當部分是“蒙撞”,根本不懂,只能是跟著別人學走路,現用現學。這樣的干了幾年,生產一直搞不好,甚至還出現本不該發(fā)生的事故。
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,就是培植智力資源,提高團隊素質。具體說,作為業(yè)主(場長、經理)必須首先學會相關的科學知識、技術技能及成本管理,可向書本學習或請教專家,也可學習先進場家的經驗。對飼養(yǎng)人員必須進行教育和培訓,使他們懂得應當怎么干,怎樣干才能干好,干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問題。同時要把培訓與獎懲制度結合起來,推廣本場優(yōu)秀飼養(yǎng)員的先進經驗。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逐步扭轉生產落后的被動局面,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。
中國毛皮信息網